上海为恢复公交做准备,449个地铁站1.8万余辆公交车张贴“场所码”
上海公共交通已经停运一个多月,马上要恢复运营了,如何保障运营的安全?又将采取哪些防疫措施? 在5月19日召开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...
扫一扫用手机浏览
今天我的发言题目是跑题的题目,本来是讲轨道交通的,但是我讲了有关交通强国的建设有关问题。之所以跑题不是我的愿望,是论坛组织者给我的命题,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,还不算跑题。
大家知道,十九大确定了交通强国建设这样一个命题,这是我们交通人光荣的使命。中国工程院和交通运输部一起组织了一个团队进行了研究,现在的成果是阶段性的,我代表我们的团队给大家做一下报告。
因为内容比较多,所以是压缩性的,大家感到饼干很好吃,但是压缩饼干可能是没有味道的。所以,请大家硬着头皮听听我的发言。
讲八件事,内容太多了。建设交通强国最主要是认清自己。我们现在处在什么样的阶段,处于什么样的水平。
第一,我国交通运输业辉煌成就。
交通运输实现了历史性的大发展,同改革开放之初的瓶颈制约到20世纪末的初步缓解,到目前的基本适应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。我国交通运输无论是基础设施,无论是客货运量,菌已位居世界前列,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。
这张图表达得很清楚,高速铁路、高速公路、内河航道、港口的数量,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,这五项都是世界第一,铁路、运输机场的数量,服务总里程世界第二。
然而对比世界交通强国,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。交通运输供给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多样化、个性化的要求,不能高质量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。
第二,我国交通发展历史使命。
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的创新版图。在交通运输领域,绿色、智能、共享等新技术、新模式、新业态不断涌现,给我们交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。
目前世界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、全球生产、全球服务的新格局正在形成。这就要求交通运输业既要立足国内,也要面向全球,并成为实施“一带一路”战略的有力支撑。
随着我们国家进入新时代,交通发展也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,交通运输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,大家都很清楚。
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会对交通运输提出更高要求,不但要“走得了”还要“走得好”,不但要“运得了”还要“运得好。
新阶段交通发展的主要切入点是什么呢?就是三句话: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,动力变革。认识自己还要认识我们的国情和中国交通运输的特点。
第三,我国国情交通运输的特点。
建设交通强国,既然要求有全球视角,又要立足国情。美欧日等交通强国经过几百年发展,建立了完备的交通运输体系,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。但是一个国家采用何种交通模式,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资源病夫,交通需求和发展阶段。
我们的优势就是交通市场容量大,需求旺盛,成长性非常高,为交通新技术、新装备、新模式的成长创造了巨大的空间,另外在一些领域,比如说高铁已经具有比较优势,电动汽车、智能交通发展后劲很大。
作为我们研究如何建设交通强国,第一点,要因地制宜,发展有区别的交通方式。在国内也是如此,东西部生态环境和人口密度差别很大,不能一刀切。第二,要发展低能耗、低污染的交通方式。不能走发达国家以汽车为主的老路,大力发展公共交通。第三,发挥我国巨大市场需求的优势,这个优势是别的国家不可能具有的。C919大飞机,在别的国家搞不成,我们有巨大的需求和市场就支持C919的开发和批量生产。第四,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,推进创新,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甚至换道超车。
第四,交通发展战略目标。
目标很简单,强自身、强国家、让人民满意。
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呢?基础设施完备、技术装备领先、服务水平一流、绿色智能引领、系统安全可靠、效率优良、治理能力现代、全球服务高效。
发展阶段:按照十九大的战略部署以及交通适度超前的考虑,提出两个阶段的目标。第一阶段就是到2030年,我们的归纳就是“人便其行、货畅其流、国惠其昌”,到2045年,就改成“人享其行、物优其流、国倚其强”,这是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。
发展重点:第一,交通与经济深度融合问题,提出来现代交通我们知道交通运输有四种属性:基础性、服务性、战略性、引领性。对前面三个属性大家没有异议,对引领性很多人是怀疑态度的,搞什么现代交通+?不是模仿互联网+吗?你是凑热闹、赶时髦,经过充分的研究,的确存在交通+的问题。历史上英国之所以曾经成为日部落帝国,因为它有强大的团队,石家庄是火车拉来的城市,哈尔滨也是如此,这不是交通+吗?意味着交通的引领作用,我们经常把自己作为一个服务员,这是对的。但是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引导员,
现代交通+不同于过去的交通+,它可以做一些什么呢?它可以重塑时空的形态。引领城市时空的建设,构建新时代国家经济地理的新格局,推进对外交通逐步建设,支撑“一带一路”战略实施,现在是经济走出去,文化走去,没有文化基础设施“走出去”,那是很难的。另外深入西部、农村、边疆,就要为打好扶贫攻坚战做出贡献,最后对于城市,特别是轨道交通要推广TOB模式,引领城市按布局集聚发展,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。现代交通+能干什么呢?催生经济的新业态,新模式。现代交通以高速便捷为特征的,可以缩短时空距离,达到同城效应,形成城市群的形成和区域一体化。大家讲轨道上的京津冀,为什么呢?因为轨道起了引导的作用。
同时他可以加快经济社会运行的节奏,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和效果,现代交通+可以发挥成熟效应,引领经济的发展新形态,催生了高铁经济、空港经济、共享经济等等。
交通+还能变“人便其行”变为“人享其行”,多种的便捷交通方式,可以改变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,门到门、个性化、多样化的服务不断按出现的新技术,比如自动驾驶,使人们享受出行的快乐,等等。
作为交通人,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站位,我们不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,我们也应该发挥交通的引领作用。
交通基础设施优化:我们有下面的一些基本的判断,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,中国客货运量增长的速度逐渐变缓,其中货运更为明显。
右边这张图大家看到的是,2011年以后,运量增长速度已经明显变缓了。
经过多年的大规模的建设,特别是到2020年,这三年还有大量的在建的工程,所以到2020年交通基础设施就能力而言,我没讲服务,大体上是适应需求,这样的话到2020年前后,我们需求和供给大体上基本定了,这样会出现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变坡点,变坡点不是拐点,就是原来的速率很高,现在可能速率适当放缓,也就是说建设的强度将逐步下降,养护需求逐步上升。
什么叫变坡点?某种意义上来说,从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的发展。转到高质量发展,需要我们做什么呢?未来十年,我们认为是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窗口期,什么是窗口期呢?窗口期是有限的,过了窗口期,事情可能就事倍功半了。在窗口期内,我们应该坚持综合规划、合理布局、调整结构、加强短板,按照网络互补、通道集约、节点一体的理念,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。
简单来说,窗口期干什么呢?一是优规划,二是调结构,三是抓综合。
具体来讲以下几点:
一是科学规划路网规模,做到适度超前,但是不过度超前。
二是加强运输网络的综合,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互联互通,优势互补。
三是优化基础设施空间布局,因地制宜,要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特色优势。
这里有一个案例,右边这张图有一条线,这就是胡焕庸线,在胡焕庸线的东部聚集了全国93%的人口,95%的GDP,西部土地面积虽大,但是人口比较少,经济总量也比较小,生态和经济格局在短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,所以,东部和西部要有不同的交通结构。
东部地区需求量大,水运条件好,要发挥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的综合优势,西部对于国际通道、能源运输干线连接省区主要城市交通,在一般的情况下,要更多发挥公路和民航的优势。
结构调整,右边这张图看得很清楚,蓝色的是铁路,市场份额在不断地缩小,红色的是公共,市场占比不断地扩大,这种结构,当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。如何优化呢?在客运方面,城市群、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要以公共交通为主体,构建以轨道交通、干线公路为骨架,无缝衔接航空、城市交通的运输体系。
货运:提高铁路和水运分担率,发挥绿色交通在大宗货物运输中的优势。推进“公转铁”。
如何搞综合呢?一个手段是优化交通枢纽建设,实现零换乘,实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节点一体化,当然要发展多式联运,加强交通运输的短板,是我们在窗口期应该所做的工作。
服务水平提升:建设交通强国的核心是什么呢,核心就是提高服务水平,目前新技术、新业态为交通提高供给能力,改善服务带来难得的机遇,在客运方面,首先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,同时也要创新交通出行的模式,提高一站式、门到门、多样化、个性化的服务。
另外,在客运方面,我们建议实现123交通圈。城市内1小时,满足通勤的需求,城市群2个小时,满足商务的要求。以高铁和航空为骨干,构建全国主要城市的3小时交通圈。货运要构筑全国全球的供应链,推广门到门的一站式服务,要快线运输,全国24小时,全球72小时到达,另外要大幅降低物流成本,比如说2030年对GDP的占比能不能控制到10%以下,完全是可能的,去年我们占比是14.6%。
绿色交通主导
第五,设备设施现代化。
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,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、买不来、讨不来的,必须把创新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按照他的指示,我们要奋发图强,要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,尽快实现从跟跑向并行领跑历史性的转变,攻克交通技术的制高点。
突破核心技术。交通发展不再一个水平上,对于汽车、船舶、飞机、动力和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,要打造自主可控的清洁汽车产业链,提升高技术船舶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,掌握大型民用飞机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。
要发挥我国电动汽车正在形成的总体竞争优势,我们请教了很多的专家,产量、保有量、技术研发、电池生产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我们是走在前面的。
应该乘势而上,变道超车,如果说传统的汽车我们要赶上发达国家,时间还很长,但是通过变道超车,要发展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后来居上。比如说2030年,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可以占到汽车总销售量比例达到40%,这是有人研究过的。
另外,保持高铁技术领先地位。研制400公里的高速列车,攻克600公里磁悬浮的关键技术,以及开展1000公里的所谓低真空管道磁浮技术研究。很重要的一条,保持大桥长隧、海港等建设技术领跑优势,加强基础研究,加快高性能材料的应用,而且结合BIM技术、加大智能成套技术研发力度。桥梁、隧道建造技术迈上一个新台阶,比方说寿命能否提高,经过研究完全有可能从100年提高到120年。
第六,智能交通引领。
智能交通也是我们的优势领域,在技术市场等方面我们相对走在前面,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很大。有条件打造信息共享、科学决策,精细化管理的智能交通系统。实现换道超车,一系新能源汽车,二是智能交通。这里包括推进大数据共享平台及交通运的技术,建设智能公路、铁路、港口、民航体系,大家也都在做。
另外,要实现智能交通管理,推进车路协同技术的开发,目的是提高效率,减少事故,这方面我前面讲了,要发挥我国交通在大数据、物联网、移动通信,包括5G,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相对优势,攻克自动驾驶技术的难关,有条件实现赶超。比如说2030年,高速公路长途客货运输实现高度的智能化,也就是说无人驾驶。
交通安全强化保障体系三条:
一是推动综合交通管理的一体化,建立综合交通管理体制,解决铁路、水运、公路、民航多头规划、各自建设、部门分割的问题。所谓窗口期,抓综合,关键就是抓体制问题。没有体制保证,抓综合恐怕是一句空话。
二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,化解公路和水陆债务风险。债务是非常巨大的,如果风险不化解,下一步建设交通强国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。
三是健全交通法律法规体系,编制出台《交通运输法》。交通部刘部长正在做这项工作。
第七,城市交通保障的重点。
城市交通问题刚才几位领导同志讲得很清楚,我们最大的问题一是拥堵,二是污染,十个战略重点有城市交通,这里也不再多说了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,加强需求管理,抑制小汽车的过度使用。另外就是推动智慧交通的发展,等等。
由大到强,迈向城轨新时代。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性不用我说了,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取得历史性的大发展,营业里程超过了5000公里,世界第一。缓解拥堵,减少排放可以说是做了居功至伟。同时在客运服务、运输组织、车辆装备、信号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,自主创新取得了诸多的成就,有的达到世界领先水平,可喜可贺。
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问题,刚才领导同志讲得很多,我是一个门外汉,没有发言权,作为拾遗补缺,提几点建议,供参考。
第一,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服务水平。服务水平提高是不争的事实,还有改善空间。比如说早晚高峰,拥挤突出的问题,小明部长已经讲了,不再重复了。从出行效率来看,对比国内外城市,在半径为20到30公里城市圈内部,北京的向心交通时间成本为巴黎、东京的1.5倍,这不完全是指轨道交通,但是和轨道交通是有关系的。还有运营时间短,换乘距离长,安检排队长,引导标志少等问题,也尚待解决,我经常坐地铁,深有体会。
进一步加强与区域化交通方式的衔接,要充分利用铁路干线的潜力,所以交通人很羡慕东京的轨道交通发展,东京有312公里的地铁,有2013公里的室内轨道交通,加起来是2300公里,但是北京地铁已经远远超过东京了,我要了一个数字,干线铁路在北京市域范围内由1264公里,两年之内马上投入218公里,加起来1500公里,再加起来也超过了2000公里。所以,要加强与铁路系统的联系和协调,有效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。另外与其他运输方式紧密结合还不够,我们研究团队认为,比如说全国那么多机场,只有10个通轨道交通,另外和其他的运输方式结合,不仅是空间的结合,还有时间上的衔接。我在大剧院散场以后坐了2号线,到了西直门,车又回库,下着大雨,现买一把雨伞,好不容易等到出租车,运营时间太短了。
再就是推广TOD模式。什么叫交通引导呢?TOD模式就是最好的交通引导的典型,但是现在我们引导作用发挥得并不好,潜力很大。
精准规划城际铁路。城际铁路建设的热情很高,多数是比较好的,但是我专门做了一些调研,比如说武昌到咸宁,郑州到开封,长株潭不大理想,建议很好总结经验。
进一步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作用,推进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。
协会自成立以来,发挥了重要的作用,在指导行业发展、组织开发和推广新技术,制定行业标准等方面,得到了高度评价。
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下,我们应该更好发挥作用,包括协会更好发挥作用,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为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,为迈向城轨新时代,为建设交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。
谢谢!
^_^ 感谢您的支持!
来源:地铁图,Ditietu.com,欢迎分享 ^_^
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ditietu.com/p/1198
作者介绍:地铁图创始人Mapper,关于Ta的资料很少,投诉/建议/合作 联系方式 zf@ditietu.com。 我来投稿
发表评论:
简而言之就是,使命尚未完成,基建同志仍需努力!加油,中国基建!